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场有关“中国人(的钱)去哪儿?”的辩论,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就财务投资者而言,股票、期货、固定收益、ETF、资产证券化、对冲基金乃至国人最钟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包括酒庄、高尔夫球场等)本身,总归需要围绕着目标收益、投资风险、流动性、杠杆率、历史业绩等做一番分析比较。相对而言,这一过程更为客观、直接。

考察范围一旦纳入更加复杂的兼并收购,中国投资者们对外投资的动机通常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适度分散资产风险,获取合理收益,如平安收购劳埃德保险大厦;二是占有战略性资源,避免上游定价权旁落,此多发生在自然资源领域,如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三是通过对外投资提升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助推中国业务发展,如国内乳业企业收购澳新等畜牧强国的奶源。即便是折戟的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动议,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心亦是路人皆知;四是通过海外业务提升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继而进军全球市场,如联想收购IBMMotorola,吉利收购Volvo,万达收购AMC

国外奢侈品店、购物村和博物馆这些年尝到了中国境外旅游疯狂消费的甜头,如今早已深谙如何在语言、服务、节日、信用卡甚至货源调配和放置等方面主动去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中国因素(China elements)的威力已经显现。但中国企业对于如何主动打好中国因素这张牌,却是判若云泥,高下立现。做得好的,知道利用国内的巨大市场空间和产业配套优势,在收购谈判中获得有利地位;做得不好的,易将国内决策和审批程序的某些非市场因素,放大到国际舞台,本意是强调自身实力或者争取灵活空间,客观效果却是徒然增加了被收购企业的疑虑和担心,导致目标企业董事会、股东大会和东道国外资审查机构批准决定的难产。就此而言,中国因素有些类似21点中那张Ace,用作1还是11,全在乾坤妙手的运筹之间。

        所谓“local insight, global reach”,在海外并购的语境下,借用足球比赛主客场制的战略思路就是:我们企业对于在自己主场的事情要做得专,玩得精,懂得深,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全取三分;而对于在客场的应对之策,则须将裁判、协会、后勤等方方面面的资源了然于胸,财务、政策和公关等各种工具需要时够得着、用得上,力求保平争胜。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收购策略绝不是购买并持有(buy and hold),而是购买并管理(buy and manage)。位居上游还是惨遭降级,在现代足球俱乐部的经营哲学中,取决因素早已不仅仅是球员实力!

    曾文正公读《周易·中孚》品出了“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念”的道理。胜者之道,求之以专,创业成事,正在当下!

(张哲)

 

话题:



0

推荐

张哲

张哲

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在高盛集团工作。2013年5月开始创业,联合创立了香港证监会持牌机构仕富资本(Sift Capital)。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