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4年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高速度增长,去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901.7亿美元,而同期吸收外资金额是1175.86亿美元,差额仅为100多亿美元。他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或者后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快就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21日,沈进一步表示,商务部正在抓紧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除对敏感国别和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保留核准外,拟一律实行备案制。    

联想到此前,媒体亦传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紧修订《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办法》,旨在大幅下放对境外投资的审批权限,特别是需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10亿美元及以上项目,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此项规定如能落到实处,将改变以往各级部门挂“备案”之名而行“变相审批”之实的现状,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减少此前中国企业为击败其他海外竞标方所支付的令人尴尬的“审批”溢价。    

与此同时,国内“大资管”格局日渐成型,更是为中国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吹响了进军海外的集结号。从为阳光私募确立合法地位,到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券商和私募发行公募产品;从拓宽券商资管业务范围,公募基金公司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军PE,期货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到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试点范围,我国监管部门正尝试通过“去监管”和“准入放松”的宏观政策调整,破除坚立在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面前牢不可破的业务牌照壁垒,加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率先围猎这一业务,使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成为金融领域进入“王公贵族城堡”门槛最低的行业之一。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正大力推动在上海自贸区、前海金改实验区等资本账户项下的改革进程。随着国内高净值人士群体的迅速扩张(注: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发布的研究报告均显示,未来三年中国高净值人士群体人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我们可以断定,中国的对外投资,曾经的“百舸争流”——以中投公司、外管局、全国社保等主权财富基金所固守的保值增值的投资性活动和以央企为主导的海外战略资产收购行为,必将很快被“帆影漫天”的盛况所取代。乐观一点,引当代诗人舒婷的诗句作喻:“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敏锐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们,遥望地平线的曙色,嗅着水的气息、风的气息,开始理性寻找符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经理。在投资策略和投资产品的划分愈加精细化的今天,高度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批“小而美”的boutique投行和基金经理的兴起。他们不是资本市场的“航空母舰”,也不是投资领域的超豪华邮轮,他们不追求辉煌气派的写字楼和会议室,也不会将预算用在五星级酒店和飞机头等舱上,但他们却从根本上代表着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老式的merchant bank所坚守的理念以及管家式服务的忠诚与精准。他们业务的主线,将集中在专心为几家长期相互信任和彼此深入了解的family offices、PE funds、asset managers、industrial firms提供度身定制的投资管理和财务顾问服务。    

在经历了上一轮金融海啸的暴虐,如今又陷入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此长彼消之惑的投资者们突然发现,霓虹闪烁、模特妖娆的特级品牌商店,或许真比不上街角那家爷爷和父亲都熟悉的小店,它弥漫的味道,会让你更加踏实和安心。 (张哲)

话题:



0

推荐

张哲

张哲

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在高盛集团工作。2013年5月开始创业,联合创立了香港证监会持牌机构仕富资本(Sift Capital)。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